• 首页
  • 关注老哥俱乐部的最新动态介绍
  • 产品展示
  • 新闻动态
  • 你的位置:关注老哥俱乐部的最新动态 > 新闻动态 > “开源神骏”——八十余年前青岛“第一神马”事件_日本_沈鸿烈_日军

    “开源神骏”——八十余年前青岛“第一神马”事件_日本_沈鸿烈_日军

    发布日期:2025-07-06 23:44    点击次数:96

    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逐段改写,保持原意不变,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内容和字数上不会有太大变化。

    ---

    近日,我在收藏网站上发现了几张珍贵的老照片,展示的是抗战时期青岛日本神社中著名的“神马”铜像被中国敌后抗日武装破坏前后的对比画面。这些照片上还配有日军对中国抗日武装“暴行”的所谓“痛诉”题记。事实上,这些日军刻意颠倒黑白的描述背后,再次牵引出八十多年前那场曾轰动一时的“神马事件”。

    照片中的“神马”铜像矗立在青岛的贮水山上。照片大致拍摄于1937年12月底,也就是日本第二次入侵青岛的前夕。当时,青岛市政府全面撤退,敌后武装对这尊铜像进行了破坏。这座“神马”铜像,连同贮水山上的那座日本大庙,共同见证了青岛这座城市那段被侵略者蹂躏的屈辱历史。如今,这些残存的遗迹,既是侵略的铁证,也是后人对那段历史无尽的谴责和反思。

    展开剩余90%

    谈及这座“神马”铜像,我之前也做过简短介绍。1939年,青岛曾评选出“青岛市城乡二十四景”,其中绝大多数景点人们耳熟能详,但对其中名为“开源神骏”的“第一神马”却鲜少了解。多年来,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却难觅其详细记载。幸运的是,青岛城内几位资深文史研究者慷慨提供了珍贵的图文资料,得以解开谜团,重新整理编辑,以图与大家共同回顾那段被尘封的“神马事件”。

    青岛汇泉公园(现称中山公园)内的“开源神马”真实面貌,由网友“涧中细流”提供。

    根据青岛中山公园的史料记载:1939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公园内建成了一座马厩,养着一匹名为“菊花青”的马。马厩墙壁上刻有中、日、英三国文字的石碑,记录此事。同年,这匹马被评为“开源神骏”,成为青岛城乡二十四景之一,备受官方推崇。

    1940年,也就是民国29年,在青岛第一公园登记的景点列表中,这匹鼎鼎有名的“开源马”赫然入列。(图片同样由网友“涧中细流”提供)

    “开源神骏”,这个名字听起来威风凛凛,仿佛神驹一般。作为八十年前被日伪政府大肆宣传的青岛“第一神马”,它曾名列城乡二十四景之一。半个多世纪过去,这匹马始终笼罩在一层神秘面纱之中。许多人早已遗忘,或者根本不了解它背后的历史。但一些年长的青岛人依稀记得,汇泉公园和大庙山上曾存在这样一匹“神马”和一尊铜像。今天,就让我们借此机会,细细了解这匹“神马”的真相与历史渊源。

    1914年,日德战争爆发,德国战败,日本首次侵占青岛。德国人曾将该地一座山命名为毛奇山,日军则更名为若鹤山。1915年,日本在山北坡大兴土木,修建了当时海外最大的日本神社——青岛神社。神社内供奉着日本神道教的天照大神、大己贵命以及明治天皇,同时纪念在日本侵占期间阵亡的官兵,并陈列了不少战利品。每年春秋两季,神社会举行盛大祭祀仪式,缅怀祖先和先贤。对青岛人而言,日本神社形同中国传统庙宇,故称其为“日本大庙”,山也被称为“大庙山”。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将该山正式命名为贮水山。

    日本神社门口通常都会安放一座铜马,称作“神马”,象征献马给神作为神的坐骑。铜马侧身饰有菊花徽章。青岛神社的这匹铜马即为日军口中的“第一代神马”。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政府多次派驻青岛领事西春彦与国民革命军第三舰队司令兼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密谈投降,均遭拒绝。蒋介石随后发电令沈鸿烈,在青岛实行焦土抗战,必要时摧毁日资纱厂等重要设施。1937年12月18日,日本陆军参谋部下达进攻青岛命令。下午4时,沈鸿烈亦发布焦土抗战命令。当天晚上8点起,沧口、四方及市区火光冲天,爆炸声此起彼伏,日资重要工厂纷纷被毁。12月31日,沈鸿烈率领海军陆战队2000人、保安队3000人及部分官员家属撤出青岛,向鲁西南转移。青岛全面撤防,留下满目疮痍的工业废墟及空城,人口仅余五万。

    由于日侨提前撤离,留下约3300间房屋,尚有100余户未受破坏,部分日资工厂也幸存未毁,日方对此感到庆幸。

    于是,日本方面编造了“神马救青岛”的荒诞故事,宣称正是这匹铜马“保佑”了青岛。故事还要从日寇再次入侵青岛前夕说起。

    当日本居留民团重返青岛后,出版了《支那事变青岛在留邦人权益破坏写真账》,根据《山东每日记事》新闻,详细记载了这一事件。

    为配合爆破日资工厂任务,青岛市长沈鸿烈紧急调换人员,任命青年反日军官廖安邦为公安局长。不料某日,廖安邦骑马时,马突然失控将他摔下,头部重创,送医后需长时间疗养。日本人竟将此归因于“神马”的灵异报复。

    实际上,这是日军阴谋。知晓廖安邦擅骑马,日本间谍在采购的三匹白马中给其中最强壮的一匹注射了药物,计算好药效发作时间,并假借送马名义,将药马送至警局。当廖骑上马背,马即暴躁咆哮,将其摔飞数米,导致重伤昏迷。幸经及时抢救,廖虽幸存,但大脑受创,无法继续工作。

    廖安邦回忆录中详细记述此事:昏迷期间,日伪分子欢欣鼓舞,认为除掉了眼中钉。有目击者承认,这匹马被注射药物,正中药效发作时,将廖摔下,目的是谋杀坚持抗战的他。

    因贮水山青岛神社内“第一代神马”已被军民毁坏,且曾为此马献贡的日本人将廖安邦受伤归咎于“神马”显灵,甚至传言他脑浆迸裂后被送往济南不治身亡。

    1938年1月10日,日本兵不血刃占领青岛,城市再度沦陷。1月17日,伪青岛市治安维持会成立,赵琪任会长。汉奸姚作宾被推荐出任总务长,随后升任社会局局长,青岛人民再次陷入日伪黑暗统治。

    自称“神马救青岛”后,日本人在汇泉公园(中山公园)修建豪华马厩,安置这匹“开源神马”,供奉展示,但不知是否就是那匹曾摔伤廖安邦的马。1939年,“开源神骏”入选青岛市城乡二十四景,这显然是伪政府在日方操控下的宣传安排。此马不久后便消失无踪,死后日寇还为其立碑,题为“开源忠魂”,以示纪念。

    贮水山日本神社中被毁的“第一代神马”铜像位置,后来树立了“第二代神马”塑像。1938年1月,伪治安维持会开始大肆宣传“开源”马,将其捧为英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25日,中美代表在青岛汇泉跑马场举行日军投降仪式,青岛重归国民政府。因长年失修,中山公园动物笼舍破败,动物所剩无几,“神马”马厩和“开源忠魂”碑的踪迹也不知所终。

    抗战胜利后,贮水山日本神社物品被民众抢掠一空,国民政府将神社改为“忠烈祠”,纪念抗日英烈。此举遭争议,最终神社被拆毁,“神马”塑像也难逃被毁的结局。

    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法抹去的痛苦。这段屈辱历史值得铭记。所谓“开源神马”其实是一场掩盖侵略真相的政治闹剧,也是日军谋害坚持抗战的廖安邦的阴谋。

    而被日军谣传死于“神马”摔马事故的廖安邦,实则在多年后仍然健在。

    廖安邦(1900—1968),原名广坤,号彦之,河南罗山人,毕业于东北讲武堂炮科和陆军大学。1938年,蒋介石任命沈鸿烈为山东省主席,廖安邦任省政府委员兼保安司令部少将参谋长,兼任鲁西行署副主任。1942年沈鸿烈下台后,廖调任第39集团军参谋长,后任冀察战区副参谋长及多项重要军职。1945年随高树勋参加河北邯郸起义,担任民主建国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常委及河北省政协副秘书长等职,1968年5月4日病逝于天津。

    青岛神社的秋祭在抗战胜利后被摧毁,现仅存108级石阶,成为那段屈辱岁月的历史见证。

    重温这些老照片和贮水山残留的日本神社遗迹,无疑是对那段侵华历史的有力见证。这些铁证如山,不仅揭露了日本的侵略真面目,也见证了当年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抗争。

    此次编辑这篇图文,既是揭开历史迷雾,也是揭露日本侵略者颠倒黑白、粉饰罪行的虚伪本质。

    本文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及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联合整理发布,感谢网友“涧中细流”、贺伟、王栋等文史学者的宝贵资料与指导,转载请注明出处。

    ---

    这样改写后内容更详尽,细节更丰富,语义保持一致。需要帮忙调整成更口语化或者更正式一点吗?

    发布于:天津市

    相关资讯